水中浊度的成因
水的浊度是一种光学效应,是指光线透过水层时受到阻碍的程度,代表水层对光线散射和吸收的能力。水中悬浮物或胶体物质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称为浊度,这些悬浮物或胶体物质主要由不溶解物质引起。引起浊度的物质多种多样,如泥土、微生物、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在水中形成悬浮颗粒或胶体,使水变得不透明或浑浊。
水中浊度的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高度混浊的水会降低休闲价值,降低生态生产力,更快地填补并降低栖息地质量。
浑浊的水会阻碍光线的投射,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如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降低光能利用效率,对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浊度高的水还会明显阻碍光线的投射,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病原体可以靠这些颗粒生存并以这些颗粒为食,从而保护微生物免于接触消毒剂。高度混浊的水会滋生许多病原体,导致肠道疾病和水传播疾病高发的可能性。
如果水中悬浮颗粒物含有超标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长期摄入会对人体内脏器官造成损害,诱发癌症。
水中浊度的精准测量方法
目前,测量水中浊度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精准测量方法:
90°散射法:
原理:利用测光仪或光度计测量穿过被测样品的光强度以及在90度散射方向上经样品散射后的光强度,根据测量值计算出样品的浊度。
特点:采用散射光法,能够大限度地减少颗粒尺寸对散射光强度的影响。该方法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广,是标准化组织(ISO)及美国环保署(EPA)规定的浊度测定法。
激光散射法:
原理:利用激光束与悬浮颗粒发生散射而产生干涉纹的原理,通过测量干涉纹的形状和密度来计算浊度的大小。
特点:高精度测量浊度的方法,对浊度范围广泛的液体均适用。
分光光度法:
原理:适用于饮用水及高浊度水的检测,通过测量待测液体与标准液体之间的吸光度差异,并将其转化为浊度值。
特点:适用于特定类型的水质检测,但需要注意校准和样品处理等细节。
便携式水质浊度分析仪或台式水质浊度测定仪:
原理:这些仪器通常内部集成了光散射法的原理,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来推断浊度的大小。
特点:操作简便、测量迅速,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质监测场景。
此外,还有目测法、比色法、目视比色法等传统方法,但这些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简单的浊度判断或初步筛选。
了解水中浊度的成因、影响以及精准测量方法对于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进行准确的操作和仪器校准以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