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铝的现状
饮用水中铝的来源较为复杂,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包括自然水体、水处理过程、输配水系统以及工业废水等。
自然水体:铝占地壳质量的8%,因此水体中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铝。当水体的pH值偏高或偏低时,土壤中的铝便会溶解进入水。此外,由于工业污染而造成的酸雨、酸雾可使工业含铝污泥和土壤中的铝转变为溶解态铝。
水处理过程:在水处理过程中,铝盐混凝剂的使用是出水残余铝升高的直接原因。当水源受到污染时,许多水厂会增加混凝剂的投量,而国内大多数水厂都用铝盐作为混凝剂。原水中的铝和投加混凝剂引入的铝在经过混凝、沉淀、过滤后仍有部分残留在出厂水中。若运行控制不当,将会导致出厂水中铝浓度升高,或者超标。
输配水系统:输配水系统中的混凝土管、陶土管、水泥管等建筑材料中含有铝元素,其溶解会直接提高给水管网末梢出水的铝含量。
工业废水: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也会增加接纳水体中铝的含量。
长期饮用铝超标的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在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中的积累,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以及降低骨密度和诱发慢性病的风险。因此,我国对生活饮用水中的铝含量有着严格的限值规定。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 2022),生活饮用水中铝的限值为0.2mg/L。
影响因素
影响饮用水中铝含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水pH值、混凝剂投加量、管道材质以及工业排放等。
原水pH值:原水pH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中铝的溶解程度。当pH值偏高时,土壤中的铝更易溶解进入水中。
混凝剂投加量:混凝剂的投加量直接影响出厂水中铝的残留量。投加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铝含量超标。
管道材质:输配水系统中使用的管道材质对出水铝含量也有一定影响。含有铝元素的管道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溶解,从而提高出水铝含量。
工业排放:工业废水中铝的含量较高,若不合理排放,会增加接纳水体中铝的含量。
综合控制策略
为了防控饮用水铝超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控制策略。
加强环境监管:减少铝工业的排放污染是关键。政府应加强对铝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废水、废气等排放物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优化水处理工艺:在水处理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混凝剂的投加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铝含量超标。同时,可以探索使用其他更环保的混凝剂替代铝盐混凝剂。此外,还可以考虑采用反渗透、电除菌和紫外线杀菌等现代水处理技术来降低饮用水中铝的含量。
定期清洗管道:定期清洗自来水管道可以降低管道腐蚀并减少铝的流入。水厂应制定科学的清洗计划并严格执行,确保管道内部清洁无垢。
选择健康饮用水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健康的饮用水渠道也是保障饮用水健康的途径。可以选择瓶装水、桶装水等经过严格处理的饮用水作为日常饮用水源。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政府和水厂应加强公众对饮用水健康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优化水处理工艺、定期清洗管道、选择健康饮用水渠道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等综合控制策略,我们可以降低饮用水中铝超标的风险,保障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