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源上看,水中浊度的变化轨迹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它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处理技术。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追踪:
一、水源浊度
水源的浊度主要取决于其地理位置、季节、天气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例如,在雨季,河流可能会因为雨水冲刷而携带大量泥沙和悬浮物,导致水源浊度上升。而在干旱季节,水源则可能相对清澈。
二、取水与初步处理
取水:水厂会从水源地取水,通常通过取水泵站将原水抽取到水厂进行处理。
预沉池处理:原水进入水厂后,首先会进入预沉池。在预沉池中,通过重力作用,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如泥沙、藻类、油污等)会沉淀下来,从而降低原水的浊度。此外,预沉池还可能通过投加混凝剂(如矾花)来加速悬浮物的沉淀。
三、深度处理
经过预沉池处理后,水会进入更深度的处理阶段,如沉清池。在沉清池中,会再次投加混凝剂,并经过更长时间的沉淀,以进一步降低浊度。此时,水中的悬浮物已经大大减少,浊度也显著降低。
四、过滤与消毒
过滤:在深度处理之后,水会通过过滤器(如砂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等)进行过滤,以去除更细小的悬浮物和杂质。
消毒:过滤后的水会进入消毒阶段,通过投加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氯气等)来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确保水质。
五、出厂水浊度
经过上述处理流程后,出厂水的浊度通常会达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根据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的浑浊度不得超过1NTU(散射浊度单位)。实际上,许多水厂的出厂水浊度都远低于这个标准,如某些水厂的出厂水浊度仅为0.52NTU。
六、管网输送与末梢水浊度
出厂水通过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管道老化、沉积物积累等原因而导致浊度略有上升。因此,水厂会定期对管网末梢水进行监测,以确保水质。如果发现末梢水浊度超标,水厂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七、总结
从水源上看,水中浊度的变化轨迹是一个逐步降低的过程。通过取水、初步处理、深度处理、过滤与消毒等多个环节的处理,出厂水的浊度通常会达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然而,在管网输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末梢水的浊度可能会略有上升。因此,水厂和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处理,以确保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