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精养池塘的水环境管理对于养殖业的成功十分重要,其中水质管理是关键环节。以下是对透明度、耗氧量、溶氧、氮和磷等水质管理重要指标的详细探讨:
一、透明度(SD)
定义与意义:透明度反映水的色度、浑浊度和浮游生物含量的指标。
适宜范围:养殖池塘水体适宜透明度为20~40cm。若透明度过小(<20cm),表明池水过肥,可能是蓝藻过多的表现;若透明度过大(>40cm),则表明池水较瘦,浮游生物量较小。
管理措施:根据透明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需要施肥。若透明度过小,需及时换水或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若透明度过大,则需及时施肥。
二、耗氧量
定义与意义:耗氧量反映水体受氨氮、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常用的有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化学耗氧量(BOD)。
管理原则:保持适宜的含量,既保证池塘生产力,又避免水质恶化。一般饲养鲢、鳙较多的池塘,耗氧量以20~35mg/L较适宜,超过40mg/L时,应停止施肥并添加新水。
三、溶氧(DO)
定义与意义:溶氧是养殖池塘水质管理的核心指标。高溶氧能提高养殖动物生长速度,提高饵料利用率,并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和硫化氢的毒性。
适宜范围:池塘溶氧应不低于4mg/L。溶氧量小于2mg/L时,摄食量下降一半以上,并产生轻度浮头;小于1mg/L时,鱼类停止吃食;降到0.3mg/L时,出现死亡。而溶氧高于12mg/L时,则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来源与消耗:溶氧90%来源于光合作用,人工增氧等只占10%左右。养殖动物呼吸耗氧占20%左右,其它生物呼吸和无机质分解耗氧占80%。
管理措施:提高水体溶氧的方法包括排除底层水、换注新水、使用增氧机增氧、向水体施放化学增氧剂以及培育适度的水生浮游植物等。
四、氮(N)和磷(P)
定义与意义:氮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外源性来源主要是饵肥等投入品,内源性来源主要是底泥释放、养殖动物排泄物和死亡生物等。
危害:当水体总磷(TP)含量超过0.2mg/L时,极易形成蓝藻水华。氨氮(TAN)、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受溶氧和微生物(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产生可逆性生化反应。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能使鳃组织损伤、血红蛋白氧化,降低鳃组织吸收和运输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
管理措施:开发环保饲料,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研究开发低氮磷高利用率的环保饲料;清塘与淤泥处理,使用生石灰等清塘物质,去除淤泥有害气体和致病菌等;放养鲢鳙等滤食性水生动物,利用它们将浮游植物同化的氮磷等物质转化为生物体,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营养盐,降低氮磷含量;使用微生物改良水质等。
淡水精养池塘的水环境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水质管理指标,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水质的稳定和养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