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氧量与水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耗氧量反映水质受有机污染程度
耗氧量是指每升水中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氧化时消耗的氧化剂量,折算为氧的毫克数,它表示的是水中还原性物质的含量,这些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因此,耗氧量能够间接反映水质受有机污染的程度。当水体耗氧量高时,说明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水质受到有机物的污染较严重。
二、耗氧量与水的感官性质相关
耗氧量高的水体,其有机物含量也相对较高。有机物中的某些物质具有致嗅、致味、致色的作用,如腐殖质含量高时,水的色度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耗氧量与水的感官性质密切相关,耗氧量高的水体往往给人以不良的视觉、嗅觉和味觉感受。
三、耗氧量影响水的净化程度和微生物风险
耗氧量不仅反映水质受到有机污染的程度,还反映水的净化程度。高耗氧量的水质在消毒后余氯容易消失,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从而增加饮用水的微生物风险。此外,有机物还是水体滋生细菌的诱因和养分,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进一步影响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四、耗氧量与水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有关
有机物中的某些化合物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而耗氧量高的水体往往含有较多的这类有机物。因此,耗氧量与水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长期饮用耗氧量高的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五、耗氧量标准的制定与意义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耗氧量有明确的限制规定,一般为3mg/L,特殊情况下(如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大于6mg/L时)不超过5mg/L。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和卫生性,减少因有机物污染而引发的健康问题。
耗氧量是反映水质受到污染(特别是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水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饮用水处理和水质监测中,应密切关注耗氧量的变化,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卫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