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中总氮含量的贡献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地表径流或渗漏,汇入地表水体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国内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农业面源的污染贡献占流域氮、磷负荷的60%以上,国内有些调查研究甚至认为农业面源的污染负荷可能高达70%。农田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及少量有机物会被带到水体中,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众多国家水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
具体来说,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化肥、有机肥以及畜禽养殖等。这些氮素在土壤中以多种形式存在,一旦遇到降雨或灌溉等条件,就会通过地表径流或渗漏进入水体,导致水中总氮含量升高。此外,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农田管理也会加剧氮素的流失,进一步增加水中总氮的含量。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策略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中总氮含量的贡献,可以采取以下防控策略:
源头控制: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根据水体的重要性、地形地势、降雨条件和农田距离河湖的位置分级、分区控制污染总量。
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化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双赢。主要措施包括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科学施肥、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制度以及生物防虫等。
改进施药工具,提高农药施用效率,减少农药使用。
畜禽粪便有机肥是种植业养分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应合理施用,避免过度施用导致土壤氮、磷养分过量积累。
过程阻断:
节水灌溉,可有效防止污染物迁移,同时减小土壤肥力流失,节约水资源。常用的技术有喷灌、微灌、低压管道等。
在农田排水进入江河以前,做好过程控制。例如,修建闸坝将农田退水先储存起来,能循环利用的就利用,如回灌农田等;不能循环利用的,如果氮磷等污染物浓度较高,就通过静置、湿地处理等方法进行削减。
末端强化:
连接不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循环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秸秆可直接还田,也可过腹形成牛粪后还田,还可制作成菌包成为菌渣后再还田,或做沼气成为沼渣后还田。
对于不可直接进行农业资源化利用的物质,如农药包装、农膜等,应加强管理和收集,防止其进入水体。
加强管理和教育:
加强对肥料、流域的管理,规范农业生产行为。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控的重要性。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鼓励农民采取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对采取环保措施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政策优惠。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中总氮含量的贡献不容忽视。为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需要从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强化以及加强管理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综合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