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排泄与水中氨氮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其中分子氨和离子铵的不同特性对水生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以下是对这一关系的详细阐述:
一、水体中的氮
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之一,水体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有机氮涵盖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腐殖酸中的氮,而无机氮包含溶解氮气、总铵(由离子铵和非离子铵组成)、硝态氮、亚硝态氮等。其中,总铵以分子铵(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离子氨,NH4+)两种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其比例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
二、鱼类排泄与氨氮的关系
排泄方式:鱼类通过鳃和尿液排泄体内的氨氮。一般淡水硬骨鱼类的含氮代谢废物主要以氨的形式从鳃排出,例如鲤、金鱼从鳃排泄的氮为肾排泄氮量的610倍。虾蟹和淡水鱼排泄的氮,6070%是以氨的形式排出体外。氨通过鳃排泄的方式主要是被动扩散,部分鱼类也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铵离子的主动分泌排出体外。
排泄影响:氨是通透性高的小分子,尤其在鱼的鳃部有较高的通透性。若血液中分子氨的含量超过1%,动物就会中毒死亡,因此即使浓度很低对鱼也是有害的。当氨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会导致血液pH值上升,抑制水生生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使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同时,水中氨浓度高也会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三、分子氨与离子铵的特性及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分子氨(非离子铵,NH3):
有害性:分子氨对鱼类生长和水生饵料生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先测定水体中的总氨含量,再根据pH值和温度来测算非离子铵的浓度,从而判断水质的好坏。
来源: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是水中的残饵、有机废物经细菌分解产生的。此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也是氨氮的重要来源。
离子铵(NH4+):
无害性:离子铵不仅无毒,而且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离子铵、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可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称为有效氮。其中,离子铵是藻类生长重要的氮源,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转化:扩散到水体的氨,往往与水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铵离子,而被限制返回性扩散,维持血液与水体间氨的浓度梯度。
四、调控氨氮水平的措施
保持水中溶氧充足:这可以减少因反硝化反应产生的氨氮,同时也有利于水生生物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有机废物的积累,从而降低氨氮的产生。
使用酸性药物:在氨中毒时,使用酸性药物可促进氨的扩散排泄,减缓氨的中毒程度。
定期换水:对于水源条件不好的鱼塘,应定期换水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
鱼类排泄与水中氨氮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深入了解这一关系,对于水产养殖者来说,可以更好地管理养殖环境,预防氨中毒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对于生态学家来说,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为保护水生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