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在水—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以下是对该规律的详细研究:
一、铜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溶解态与固体结合态:铜在水中可以以溶解态或固体结合态进行迁移。其存在形态受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以及溶液中其他离子的影响。
溶解平衡与络合平衡:铜的化合物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和络合平衡。例如,CuCO3、Cu(OH)2等固体化合物可以溶解产生Cu2+离子,而这些离子又可以与OH-、Cl-、CO32-等离子形成络合物。
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河流水体对铜有明显的自净能力。水中的无机和有机悬浮物能强烈地吸附或螯合铜离子,当悬浮物沉降时,铜也随之沉降。此外,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同样可以吸附铜,使其进入底质中。
二、铜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吸附:进入土壤中的铜可以被土壤吸持。土壤中的腐殖酸、富里酸等含有羧基、酚基、羰基等含氧基团,能与铜形成螯合物而固定铜。土壤粘土矿物含有带负电荷的离子,对铜离子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土壤中的存在形态:铜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包括离子态、络合态、吸附态等。其形态分布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粘土矿物组成等因素的影响。
垂直分布:污染土壤中的铜主要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布递减。这是由于进入土壤的铜被表层土壤的粘土矿物吸附,同时与有机质形成螯合物而固定下来。
酸性土壤中的流失迁移:在酸性土壤中,土壤对铜的吸附强度减弱,被土壤固定的铜容易解吸出来,转变成易溶性铜而发生流失迁移。此外,含铜化合物在酸性土壤中的溶解度增加,也促进了铜的流失。
三、植物对铜的吸收与累积
吸收途径: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铜。铜离子可以进入植物根部细胞,并通过质流和扩散等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
积累分布:铜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铜在植物根部的积累量高,其次是茎和叶,果实中的积累量相对较低。
影响因素:植物对铜的吸收和累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铜含量、土壤pH值、植物种类和生长条件等。例如,土壤pH值降低会促进植物对铜的吸收;不同植物对铜的耐受性和吸收能力存在差异。
铜在水—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要深入了解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铜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迁移途径、转化机制以及植物对铜的吸收和累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