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凯氏氮(TKN)的变化规律是评估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是对这一变化规律的研究概述:
一、凯氏氮的定义与组成
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Kjeldahl)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被转化为铵盐的有机氮化合物。此类有机氮化合物主要是指蛋白质、肽、胨、氨基酸、核酸、尿素及其他合成的氮为负三价态的有机氮化合物,但不包括叠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
二、凯氏氮的测定方法
凯氏氮的测定通常遵循一定的标准方法,如GB 11891-1989《水质 凯氏氮的测定》。测定过程中,水样需经过消解、蒸馏等步骤,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后,再以滴定法或光度法测定氨含量,从而得到凯氏氮的含量。
三、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凯氏氮的变化规律
进水凯氏氮含量: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凯氏氮含量通常较高,因为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等。
进水凯氏氮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污水来源、工业废水排放情况、人口密度等。
出水凯氏氮含量:
经过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工艺后,出水中的凯氏氮含量通常会显著降低。
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微生物会将有机氮分解为氨氮,并进一步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从而降低出水中的凯氏氮含量。
出水凯氏氮的含量也受处理工艺、运行参数、污泥龄等因素的影响。
变化规律: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凯氏氮的含量会经历一个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过程。初期,由于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和代谢作用,有机氮被大量分解,导致凯氏氮含量迅速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逐渐趋于稳定,凯氏氮的降低速度也会减缓。
不同处理工艺对凯氏氮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生物处理工艺对凯氏氮的去除效果较好,而物理和化学处理工艺则相对较差。
四、影响因素与调控措施
影响因素:
污水中的有机氮种类和浓度。
处理工艺的选择和运行参数的设置。
污泥龄、污泥负荷等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调控措施:
根据污水中的有机氮种类和浓度,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和运行参数。
优化生物处理过程中的污泥龄、污泥负荷等参数,提高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和出水水质的达标排放。
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凯氏氮的变化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但通过合理的处理工艺和运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出水中的凯氏氮含量,提高污水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