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敏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用于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氨氮(NH₃-N)浓度,其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需结合电化学传感、光学分析等技术及现场维护流程。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工作原理
1. 检测原理
氨氮在水体中主要以铵离子(NH₄⁺)形式存在,监测站通过以下技术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
离子选择电极法
利用铵离子选择性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电位差,电位值与NH₄⁺浓度呈线性关系(遵循能斯特方程)。需定期校准以减少干扰离子影响。
分光光度法
水样与试剂(如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络合物,通过光电传感器测量吸光度,反演氨氮浓度。需配备自动进样与比色系统。
光学传感器(荧光/比色)
特定试剂与NH₄⁺反应后产生荧光或颜色变化,通过LED光源和光电探测器定量分析。
2. 系统组成
采样单元:水泵、过滤装置(去除悬浮物)、流量控制。
分析模块:传感器、试剂存储与加注系统(分光光度法)。
数据传输:4G/NB-IoT模块或光纤传输至云平台。
辅助单元:温湿度补偿、断电保护、自动清洗装置。
3. 数据处理流程
信号采集:传感器输出原始电信号或光信号。
校准补偿:通过标准溶液校准曲线修正误差,补偿温度、pH值影响。
数据存储:本地存储(如SD卡)与远程传输同步。
异常报警:浓度超限或设备故障时触发预警。
二、实际操作
1. 站点选址与安装
选址原则:避开死水区、排污口直接冲击区,确保水流稳定。
安装要求:传感器探头需完全浸没,水深≥0.5m;避免阳光直射或生物附着。
2. 日常维护
定期校准:每周/每月使用标准溶液(如0.1mg/L、1.0mg/L NH₄⁺)验证精度。
传感器清洗:每2周用稀盐酸或专用清洗剂去除生物膜及沉积物。
试剂更换:分光光度法需定期补充试剂,避免结晶或变质。
数据核查:每日检查数据连续性,异常值需结合人工采样复测。
3. 故障处理
信号漂移:检查电极寿命(通常1-2年),必要时更换膜片。
管路堵塞:清洗采样管路,检查过滤装置是否破损。
通信中断:测试SIM卡信号或网络模块,重启设备。
4. 质量控制
标准方法比对:每季度与实验室国标法(如HJ 535-2009)比对,误差需≤±10%。
记录保存:维护日志、校准记录、故障处理单需存档备查。
三、注意事项
生物干扰:藻类附着可能释放有机物干扰电化学传感器,需定期清洁。
极端天气:暴雨后需检查传感器是否暴露或进水。
合规性:确保符合HJ 665-2013等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通过上述流程,氨气敏水质自动监测站可实现连续、准确的水质监测,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实际操作中需结合现场条件调整维护频率,确保系统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