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氯是衡量水质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游泳池等场所,对余氯含量的实时监测至关重要。余氯水质自动监测站能够自动、连续地监测水体中的余氯浓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感器可能会出现漂移、老化等问题,导致测量误差增大。因此,按照规范的校准步骤对监测站进行校准,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核心环节。
一、前期准备
1、资料与工具准备:收集监测站的相关资料,包括设备说明书、校准记录、上次校准的参数等,以便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历史校准情况。准备好校准所需的工具和试剂,如标准余氯溶液(浓度应覆盖监测站的测量范围)、移液管、容量瓶、蒸馏水、清洗用具等。标准余氯溶液应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提供,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设备检查:对监测站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外观无损坏,各部件连接牢固,电源、通信线路正常。检查传感器是否清洁,如有污垢或杂质,应使用合适的清洗剂进行清洗,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同时,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包括采样泵、采样管路等,避免因采样问题影响校准结果。
二、零点校准
1、准备零点校准液:使用蒸馏水作为零点校准液。确保蒸馏水的质量符合要求,不含有余氯或其他干扰物质。可以通过将蒸馏水进行多次蒸馏或使用高纯度的去离子水来保证其质量。
2、校准操作:将监测站的采样管路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容器中,启动监测站,使其进入校准模式。按照设备说明书的操作步骤,选择零点校准功能。等待一段时间,让传感器充分接触蒸馏水并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监测站应显示余氯浓度接近零值。如果显示值不为零,通过设备上的校准调节旋钮或软件界面进行零点校准,使显示值准确归零。记录零点校准的相关参数,如校准时间、校准前的显示值、校准后的显示值等。
三、量程校准
1、选择标准溶液:根据监测站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浓度的标准余氯溶液进行量程校准。一般应选择接近测量范围上限的标准溶液,例如,如果监测站的测量范围是0-2mg/L,可以选择1.8-2.0mg/L的标准溶液。
2、校准操作:将采样管路从蒸馏水中取出,放入装有标准余氯溶液的容器中。再次启动校准程序,选择量程校准功能。等待传感器响应稳定后,观察监测站显示的余氯浓度值。如果显示值与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值不一致,通过校准调节功能进行调整,使显示值与标准值相符。记录量程校准的详细信息,包括标准溶液的浓度、校准前后的显示值、校准时间等。
四、多点校准(可选)
1、选择多个标准溶液:对于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可以进行多点校准。选择至少三个不同浓度的标准余氯溶液,浓度范围应均匀分布在监测站的测量范围内。例如,可以选择0.5mg/L、1.0mg/L、1.5mg/L的标准溶液。
2、校准操作:按照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将采样管路放入不同浓度的标准余氯溶液中进行校准。每次更换溶液后,应等待传感器稳定后再进行读数和校准调节。记录每个校准点的相关信息,包括标准溶液浓度、显示值、校准时间等。通过多点校准,可以更准确地建立监测站的浓度 - 响应曲线,提高测量精度。
五、稳定性测试
1、持续监测:完成校准后,让监测站在标准余氯溶液中持续运行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观察显示值是否稳定。在此期间,记录监测站的显示值变化情况。
2、结果判断:如果显示值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波动(误差范围应根据监测站的精度要求和相关标准确定),说明校准结果稳定可靠;如果显示值波动较大,超出允许范围,则需要重新检查校准过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传感器是否清洁彻底、校准溶液是否准确等,并进行重新校准。
六、数据记录与报告
1、数据记录:将校准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零点校准、量程校准、多点校准(如有)以及稳定性测试的数据,详细记录在专门的校准记录表中。记录内容应包括校准日期、时间、校准人员、使用的标准溶液信息、校准前后的显示值、校准结果判断等。
2、报告生成:根据校准记录,生成校准报告。报告应包含监测站的基本信息、校准目的、校准方法、校准结果以及结论等内容。校准报告应由校准人员签字确认,并存档保存,以备后续查询和审核。
七、后续维护
校准完成后,对监测站进行日常维护。定期检查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根据使用情况适时进行清洗或更换。保持监测站周围环境的清洁,避免灰尘、杂物等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按照规定的周期再次进行校准,确保监测站始终保持良好的测量性能。
八、结论
余氯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校准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校准步骤,并做好数据记录和后续维护工作,能够有效保证监测站的可靠运行,为水质监测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